Peter Barcaba,奧地利鋼琴家,維也納國立音樂大學教授。
-
1953年3月5日晚上8時許,蘇聯作曲家謝爾蓋·普羅科菲耶夫在莫斯科的寓所中去世。大約一個小時后,斯大林因腦溢血也死于莫斯科郊外別墅中。這種巧合一度成為人們的閑言碎語,似乎有意無意地把普羅科菲耶夫和蘇聯的政治糾纏在一起。
幼年的普羅科菲耶夫便是莫扎特般的神童,在還沒有學會寫字時已經開始作曲。1904年他年僅13歲便考入圣彼得堡音樂學院。據說當時的考官之一、著名作曲家里亞多夫雖然欣賞這個學生的才華而給了他高分,卻又對他說:“你在音樂學院呆不了幾天的?!钡疆厴I時,普羅科菲耶夫已是集作曲、指揮和鋼琴演奏于一 身的全才。他彈奏自己創作的《第一鋼琴協奏曲》在畢業演奏會上獲得第一名。十月革命爆發后,普羅科菲耶夫到美國和法國以演奏鋼琴為生,并創作了芭蕾舞劇 《三個桔子的愛情》和一些歌劇。
很難說是否由于沒有得到足以留守國外的成功,普羅科菲耶夫于1932年回到了祖國。盡管他見識了那時蘇聯的文藝政策而寫過應景的作品,但是當詭譎莫測的政治風暴襲來之際仍難逃一劫:先是精通六國語言的妻子被 懷疑是“間諜”關進西伯利亞勞改營,繼爾他又和肖斯塔科維奇一起受到嚴厲批判。相比之下,普羅科菲耶夫沒有肖斯塔科維奇那么幸運,能熬到平反的一天。但是現在,我們終于能撇開這段歷史來欣賞他的作品。
普羅科菲耶夫身后留下一批受歡迎程度歷時不減的作品,全仗于他既繼承了傳統的妙趣,又把現代風格拿捏得十分到位。例如他的《第一交響曲(古典)》,可謂集天才和靈氣之作。全曲四樂章總長卻不過14分鐘。作品戲謔地模仿海頓曲式,卻又采用不協和音和新穎的節奏,被稱為“現代人居住的古鎮”。他的散發出古典氣質的《第五交響曲》,音響十分潑辣。而 五首鋼琴協奏曲中的《第三鋼琴協奏曲》于1921年由他親自獨奏在芝加哥首演,至今還是音樂會的熱門曲目?!兜谖邃撉賲f奏曲》中每個樂章有四個以上的主 題,他自己曾說“足夠寫三部協奏曲了”。普氏寫過兩首以技巧艱深著稱的小提琴協奏曲,是新生代小提琴家最喜愛的錄音曲目,沙漢姆、凡格洛夫和約瑟芙維茨等都有極好的演繹。普羅科菲耶夫也喜歡舞臺作品,創作過六部芭蕾舞劇和八部歌劇。指揮家穆蒂和普列文把普羅科菲耶夫為“伊凡雷帝” 等電影配樂和嚴肅音樂一視同仁錄制了CD。當然還有雅俗共賞的交響童話《彼得與狼》。鋼琴奏鳴曲是非常難寫的,而普氏的九首鋼琴奏鳴曲中的第六、七和第八首卻是傳世之作。
我對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沒有深刻和獨特的體驗,就是喜愛他的芭蕾舞劇《羅密歐與朱麗葉》組曲。在普羅科菲耶夫之前,這個題材已經有柴科夫斯基的幻想序 曲、柏遼茲的交響曲和古諾的歌劇。而這部芭蕾舞劇寫于1935年,可以說是柴科夫斯基《胡桃夾子》后最優秀的芭蕾劇目。普氏對旋律線條的獨具匠心,尤其是 朱麗葉出場的樂段美幻動人。普羅科菲耶夫寫完之后又把舞劇改編成三套組曲,其中第一和第二組曲最受歡迎。(本文摘自新民晚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