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eter Barcaba,奧地利鋼琴家,維也納國立音樂大學教授。
- 音樂-教育-分享
您好!來自美國的用戶,歡迎來到音樂堂!
168年前,39歲的波蘭人弗里德里克·肖邦在巴黎病逝。他是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,被稱為“鋼琴詩人”。他創作了很多具有愛國思想的作品,曾拒絕沙俄的“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”職位;他一生未婚,卻有幾段深深影響其作品的戀情。他并沒有留下太多的“名言”,但從他留下的只字片語里,可以窺探他短暫人生的幾個側面,每一個角度,似乎都與他的音樂有著莫大的聯系。
“愛祖國高于一切”
作品內外,肖邦最多被提及的是其民族精神。 1830年,波蘭爆發了反對外國勢力瓜分的起義,肖邦忍痛離開故鄉波蘭前往巴黎。次年,21歲的肖邦來到巴黎。在巴黎,肖邦結識了一大批藝術家,其中包括文學家雨果、大仲馬、海涅,畫家德拉克羅瓦,音樂家門德爾松、舒曼等,以及一直支持其創作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和“伯樂”李斯特。如果不是在巴黎這個世界文化中心,肖邦人生或許是另外一種結果。但即便如此,故鄉波蘭卻一直是他魂牽夢縈的地方。
1849年的巴黎,39歲的肖邦臨死前掙扎著低聲請求,托他妹妹把心臟埋在故鄉,軀體留在巴黎。他主動提出挖心臟,并將它裝在一罐白蘭地酒中。此后,這顆心臟被存放在家里很多年,中途又經過家鄉幾個親戚的輾轉保存,最終被埋在位于華沙中部的巴洛克式的圣十字教堂的一個柱子下。肖邦的墓志銘上寫著:“你最珍視的東西在哪里,你的心就在哪里”。
《E大調離別練習曲》:肖邦的《E大調練習曲》創作于波蘭,肖邦一直沒有跟別人提起為什么寫這首作品。直到一次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,他聽到學生彈奏得很抒情,不由地感嘆:“這里面就是我的祖國。”后來大家給它加了一個名字“別離曲”。
“相信自己的天賦,不隨波逐流
在肖邦所處的時代,作曲家們都熱衷于創作大型的管弦樂作品,鋼琴家們則想要創作更多的鋼琴協奏曲,以展示他們的天賦。而肖邦對大型的管弦樂作品卻并不熱衷,一生的大部分創作都專注于純鋼琴音樂。肖邦在鋼琴上的成就可以跟貝多芬的交響樂、巴赫的清唱劇和瓦格納的歌劇媲美。舒曼曾經如此評論肖邦的《a小調前奏曲》:“草圖、練習曲的開端、廢墟、在一片狂亂中的老鷹羽毛”。這些話表明了舒曼對這些樂章的某種不安、甚至困惑的態度。但同時,肖邦在前奏曲中顯露出的天賦又讓他著迷。
《C小調革命練習曲》:肖邦一生共創作了27首練習曲,《C小調革命練習曲》是最廣為流傳的一首,被稱為“鋼琴史上的革命”。有人說,肖邦的練習曲最偉大之處,在于他將技巧性和音樂性完美地結合。這使得練習者在彈奏時必須思考,如何在處理高難度的音符的同時,將它們連接成一條連貫的旋律。如果沒有肖邦,我們就不知道原來練習曲也能如此悅耳。
“我幾乎每夜夢到她,但還是未跟她交談過半句”
肖邦一生未婚,卻談了不少段戀愛。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他與法國文學家喬治·桑維系了十年的情愫,這段感情在他的音樂創作生涯中無疑扮演了最重要的因素。肖邦在李斯特家見到了身著男裝、抽著煙的喬治·桑,不久兩人墜入愛河,隨后近十年,是肖邦創作最穩定的時期,著名的波洛涅茲舞曲《英雄》便是那個時期創作的。
與喬治·桑相識時,肖邦已經26歲,已是享譽歐洲的作曲家、演奏家以及貴族門第的音樂教師了。但被人們稱作“情書”的卻是他20歲時的創作。彼時的肖邦在波蘭學習音樂,暗戀同在華沙音樂學院學習的女高音格拉德科芙斯卡,就連臨別時都不曾告白過。 肖邦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說,“這半年來,我幾乎每天晚上都夢見她,但是還是未跟她交談過半句,我就是在思念她之中寫下了我的協奏曲的慢速樂章”。就是肖邦的《F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》,其中第二樂章后來被稱作肖邦的“情書”。肖邦把蘊于心底的愛,化作郁積情熱的音符,猶如火焰灼灼燃燒著整個樂章。
|